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外科
儿童精力旺盛可能与遗传因素、睡眠质量、饮食结构、运动不足、多动症等原因有关,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饮食、增加运动、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部分儿童天生新陈代谢较快,与家族遗传有关。这类儿童通常表现为睡眠时间短但精力充沛,日常活动量较大。家长无须过度干预,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帮助消耗能量,如骑自行车、跳绳等。若伴随注意力缺陷或情绪冲动,需就医评估是否存在遗传性神经发育异常。
睡眠周期紊乱会导致儿童白天异常活跃。常见于睡前过度兴奋、睡眠环境嘈杂、作息不规律等情况。建议家长固定就寝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电子屏幕刺激,保持卧室温度18-22℃。对于频繁夜醒的儿童,可尝试白噪音辅助入睡,必要时检查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过敏性疾病。
高糖高脂饮食会引发血糖波动,导致儿童出现短暂性亢奋。含咖啡因的巧克力、碳酸饮料等食物应限制摄入。每日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搭配全谷物和新鲜蔬菜水果。注意观察儿童对人工色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是否敏感,这类物质可能加重多动表现。
现代儿童久坐时间增加,未消耗的体能会转化为躁动行为。学龄期儿童每天需累计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游泳、球类运动等。家长可设计趣味性运动游戏,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对于抗拒结构化运动的儿童,可通过舞蹈、攀岩等趣味活动引导。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常表现为无目的性过度活动,可能与环境毒素暴露、早产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无法安静坐着、经常打断他人说话等。确诊需专业评估,治疗可结合行为疗法和药物干预,如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托莫西汀胶囊等,家长需配合执行结构化日常管理方案。
家长应建立规律的日常生活节奏,保证儿童每日有充足的运动时间和高质量的睡眠。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限制精制糖和加工食品摄入。若儿童过度活跃伴随学习困难或社交障碍,建议及时到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排除病理性因素。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亲子阅读、拼图等静态活动培养专注力,避免过度批评孩子的活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