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风寒与风热最大的区别在于病因、症状表现及治疗原则不同。风寒多由外感寒邪引起,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等症状;风热则因外感热邪导致,常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流黄涕等特征。
风寒多因气温骤降或受凉后寒邪侵袭体表所致,寒性收引凝滞,易阻滞卫阳之气;风热常因气候温热或感受风热邪气引起,热性升散,易耗伤津液。两者虽均为外感病邪,但寒热性质截然相反。
风寒患者恶寒明显,需加衣被仍觉寒冷,发热温度通常不超过38℃,头痛如裹,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稀薄;风热患者发热可达38.5℃以上,轻微怕风,咽喉肿痛明显,鼻涕黄稠,咳嗽痰黄黏稠,可能伴有口渴喜饮。
风寒证舌苔薄白,脉象浮紧;风热证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观察舌象与脉象是中医鉴别两者的重要依据,风寒脉紧反映寒邪束表,风热脉数体现热邪亢盛。
风寒需辛温解表,常用荆防败毒散、感冒清热颗粒等发散风寒;风热宜辛凉解表,多用银翘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等疏风清热。误用寒凉药治风寒或温热药治风热均可能加重病情。
风寒入里可化热转为风热证,表现为寒热往来;风热未及时清解可能内传脏腑,引发肺炎等病症。两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证型转化,需动态观察症状变化调整用药。
日常需根据症状准确辨别证型,风寒者宜饮姜汤发汗,注意保暖避风;风热者可适量饮用菊花茶清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若自行调理2-3天无改善,或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风寒证避免使用冰敷等物理降温,风热证不宜过度发汗以免伤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