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小孩大便干硬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水分摄入不足、肠道功能紊乱、肛肠疾病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呈颗粒状、排便间隔延长等症状。
部分儿童因先天性肠道蠕动缓慢或代谢异常导致便秘倾向,这类情况需家长定期记录排便频率,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日常可增加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注意观察是否伴随腹胀、食欲减退等继发症状。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常见诱因,建议家长将精米白面替换为全谷物,每日提供西蓝花、火龙果等高纤维蔬果。过量摄入奶酪、油炸食品会加重症状,可配合使用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辅助消化。长期饮食失衡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
儿童活动量大但饮水意识薄弱,每天应分次饮用温水,总量不少于800毫升。夏季或发热时需额外补充口服补液盐散防止脱水。若合并排尿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体征,需警惕电解质紊乱风险。
肠道菌群失调或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可能导致传输型便秘,表现为排便时腹痛、粪便表面附着黏液。家长可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微生态,严重者需排除先天性巨结肠,必要时进行钡灌肠检查。
肛裂或直肠脱垂会引起排便疼痛导致憋便行为,形成恶性循环。检查肛门周围是否有裂伤或红肿,急性期可用复方角菜酸酯栓缓解症状。反复发作需小儿外科评估是否存在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
家长应建立规律的如厕训练,每天固定时间让儿童坐便盆5-10分钟。增加爬行、跳跃等腹部用力运动,烹饪时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若调整饮食后仍持续3天未排便,或出现呕吐、血便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排除肠梗阻等急症。记录排便日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避免长期依赖开塞露等刺激性通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