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明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泌尿外科
尿钙低可能由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病、低蛋白血症、镁缺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充维生素D、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导致尿钙水平降低。这种情况多见于日照不足、饮食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的人群。患者可能伴有骨痛、肌肉无力等症状。治疗需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蛋黄,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D滴剂或维生素D3软胶囊。日常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钙降低和尿钙减少,可能与甲状腺手术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患者常表现为手足抽搐、皮肤干燥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钙剂如碳酸钙片配合骨化三醇软胶囊,严重者可能需要静脉补钙。定期监测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很重要。
肾功能受损会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和钙的重吸收,导致尿钙排泄减少。这种情况多伴随水肿、乏力等肾功能不全症状。治疗需控制原发病,限制蛋白质摄入,可遵医嘱使用碳酸钙片或醋酸钙片纠正低钙,同时配合骨化三醇胶丸改善钙磷平衡。需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电解质。
血液中蛋白含量降低会影响钙的结合和运输,造成尿钙减少。常见于营养不良、肝病或肾病综合征患者,可能伴有水肿、消瘦等症状。治疗需补充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粉,纠正原发病,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饮食应增加鱼肉、蛋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镁离子参与甲状旁腺激素的调节,镁缺乏可间接导致尿钙降低。常见于长期腹泻、饮酒或使用利尿剂的人群,可能表现为肌肉震颤、心律失常等症状。治疗需补充镁剂如门冬氨酸钾镁片,增加坚果、绿叶蔬菜等富含镁的食物摄入。同时应积极治疗导致镁丢失的原发疾病。
尿钙偏低时应注意均衡饮食,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乳制品、豆制品等含钙食物,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浓茶。适当进行负重运动有助于促进钙质沉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建议定期进行尿钙检测和骨密度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对于存在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补钙方案,不可自行服用钙剂以免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