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543人阅读
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长短、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式不同。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症状明显,通常需要紧急治疗;慢性骨髓炎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轻,但治疗难度较大。
急性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起病急骤,患者会出现高热、局部剧烈疼痛、红肿等症状。病情发展迅速,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骨质破坏。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治疗上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必要时需进行手术引流或清创。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避免转为慢性。
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骨髓炎未彻底治愈转变而来,病程超过6周。患者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间歇性低热、局部隐痛、窦道形成等。影像学检查可见死骨形成和骨质硬化。治疗难度较大,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常需手术清除死骨和坏死组织。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控制感染。
骨髓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患肢负重。饮食上应保证充足营养,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急性期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慢性期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