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35人阅读
急性胃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口服补液盐、使用止泻药物、抗感染治疗等方式缓解。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饮食不当、食物过敏、药物刺激、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发病初期应禁食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逐渐尝试少量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摄入乳制品、高糖饮料及油腻食物,减少胃肠负担。症状改善后可过渡到稀饭、面条等半流质,恢复期选择易消化的馒头、蒸蛋等食物。
2、补充水分每10-15分钟饮用少量温水或淡盐水,24小时内补液量需达到2000-3000毫升。观察尿液颜色判断脱水程度,若呈深黄色需加快补液速度。儿童可选用专用口服补液溶液,按体重每公斤50-100毫升的标准分次补充。
3、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散能纠正电解质紊乱,将整包溶解于250毫升温开水中,每次腹泻后补充100-200毫升。重度脱水患者需配合静脉补液治疗,使用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使用止泻药物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每次1袋每日3次;洛哌丁胺胶囊抑制肠蠕动,适用于无发热的血便患者;消旋卡多曲颗粒减少肠道分泌,儿童需按体重调整剂量。细菌性肠炎应避免过早使用强力止泻药,以免延长病原体排出时间。
5、抗感染治疗细菌性胃肠炎可选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小檗碱片或头孢克肟分散片,疗程3-5天。阿米巴痢疾需用甲硝唑片联合双碘喹啉,贾第虫病使用替硝唑片治疗。病毒性胃肠炎以对症治疗为主,无须使用抗生素。
恢复期保持清淡饮食2-3周,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避免生冷食物。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或婴幼儿超过8小时无排尿,需立即就医。慢性胃肠疾病患者发病时应及时复查,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