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脚背肿胀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骨折通常伴随局部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进而引发肿胀。
骨折发生时,骨骼断裂会刺激周围血管和软组织,引发炎症反应。炎症介质释放促使血管扩张,血浆成分渗入组织间隙,形成肉眼可见的肿胀。这种肿胀在骨折后24-48小时达到高峰,可能持续1-2周。肿胀区域通常伴有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和按压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此时应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配合冰敷袋间断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有助于收缩血管减轻肿胀。避免热敷或按摩肿胀部位,防止加重出血和炎症。
若肿胀持续超过2周未见缓解,或出现皮肤发紫、麻木刺痛、足趾活动障碍等情况,可能提示静脉血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开放性骨折伴随的肿胀如伴有脓性分泌物或发热,需警惕感染风险。糖尿病患者骨折后肿胀恢复较慢,容易合并血管神经病变。老年人长期卧床可能因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肿胀迁延不愈。这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通过X线复查、超声或CT检查明确病因,医生可能根据情况调整固定方式或进行手术干预。
骨折恢复期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的鱼肉蛋奶和含钙丰富的豆制品,有助于骨骼修复。遵医嘱进行足趾主动屈伸活动,促进静脉回流。穿戴医用弹力袜时需注意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进度,肿胀完全消退前避免患肢负重。夜间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足,减少晨起肿胀程度。如发现肿胀突然加重或出现新发疼痛,应立即联系主治医师评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