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肌壁间子宫肌瘤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通常由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细胞增殖失衡等原因引起。
药物治疗适用于肌瘤较小且症状较轻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米非司酮片、亮丙瑞林注射液、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等。米非司酮片可通过抑制孕激素受体减少肌瘤体积。亮丙瑞林注射液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控制肌瘤生长。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能持续释放药物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药物治疗需定期复查肌瘤变化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潮热、阴道干燥等副作用。
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合有生育需求且肌瘤数量较少的患者。手术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方式切除肌瘤保留子宫。术前需评估肌瘤位置、大小及数量,术中可能使用超声刀等器械减少出血。术后需预防感染并监测月经恢复情况,存在肌瘤复发可能。剔除术可改善月经过多等症状但可能影响子宫肌层完整性。
子宫动脉栓塞术适用于不愿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的患者。该治疗通过阻断肌瘤血供使其萎缩,需在介入放射科完成。术后可能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腹痛发热,通常1-2周缓解。治疗效果与肌瘤血供丰富程度相关,部分患者需重复治疗。该方式保留子宫但可能影响卵巢功能。
高强度聚焦超声利用超声波产生热能消融肌瘤组织。治疗无需切口但需核磁共振精准定位,单次治疗时间约2-3小时。适合肌瘤直径小于10厘米且能耐受俯卧位的患者。治疗后肌瘤逐渐吸收需随访3-6个月评估效果。可能出现皮肤灼伤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全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或怀疑恶变的患者。手术可通过腹腔镜、阴式或开腹途径完成,同时切除宫颈。术后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并关注盆底功能,可能提前出现更年期症状。该方式彻底解决肌瘤问题但丧失生育能力,需充分评估患者年龄及意愿。
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限制高雌激素食物如蜂王浆摄入。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肌瘤变化,出现异常出血或腹痛加重及时就诊。治疗期间保持会阴清洁,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对疾病的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