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多发息肉怎么引起的

1.39万次浏览

姜金波 主任医师

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胃多发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胃酸反流、慢性胃炎、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胃多发息肉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饱胀感、恶心等症状,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并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治疗,必要时需内镜下切除。

1、遗传因素

部分胃多发息肉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基因突变或遗传易感性有关。这类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异常,容易形成多发性息肉。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早期发现可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品,减少胃癌发生风险。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应和上皮增生,进而形成息肉。这类患者常伴有口臭、反酸等症状,可通过碳13呼气试验确诊。根除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枸橼酸铋钾颗粒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疗程结束后需复查。

3、长期胃酸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酸频繁刺激胃窦部黏膜,可能诱发炎性息肉。典型症状包括烧心、胸骨后疼痛,胃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伴多发小息肉。治疗需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抑制胃酸,配合莫沙必利片促进胃肠蠕动,睡眠时抬高床头可减轻夜间反流。

4、慢性胃炎

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胃黏膜修复异常,形成增生性息肉。这类患者多有上腹隐痛、食欲减退表现,胃镜可见黏膜萎缩或肠化生。需服用替普瑞酮胶囊保护胃黏膜,联合叶酸片改善萎缩病变,日常应戒烟限酒,避免食用过热、过硬食物。

5、胆汁反流

胃大部切除或胆囊功能障碍患者易发生胆汁反流,胆盐溶解胃黏膜屏障后诱发息肉。特征性表现为呕吐胆汁样液体,胃镜下可见黄绿色胆汁池。治疗需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调节胆汁成分,配合伊托必利片加速胃排空,严重者需手术重建消化道解剖结构。

胃多发息肉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每日进食5-6次少量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限制油炸烧烤食品。可适量食用山药、南瓜等富含果胶的食物保护胃黏膜,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黏膜代谢。术后患者需每6-12个月复查胃镜,监测息肉复发情况。出现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