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预防小儿脑性瘫痪需从孕期保健、分娩管理及新生儿护理三方面综合干预。主要措施包括规范产前检查、避免早产和低出生体重、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时接种疫苗等。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避免接触辐射、有毒化学物质及致畸药物,戒烟戒酒。补充叶酸可降低神经管缺陷风险,孕晚期需警惕胎动异常。对于高危孕妇,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硫酸镁保护胎儿神经系统。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分娩,避免产程过长或急产。胎儿监护异常时需及时剖宫产,防止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出生后应立即进行Apgar评分,必要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需特别注意维持体温和血糖稳定。
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等基础免疫。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程度,重度黄疸需蓝光治疗防止核黄疸。避免头部外伤,正确护理脐带预防感染。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早产儿可补充母乳强化剂。
及时治疗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规范管理胆红素脑病、低血糖脑损伤等代谢异常。避免接触铅、汞等神经毒性物质。对存在脑损伤高危因素的婴儿,应定期进行神经发育评估。
对存在运动发育迟缓的婴儿,6月龄前开始康复训练效果最佳。家长可通过抚触、被动操刺激神经发育。专业机构可提供Bobath疗法、Vojta疗法等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定期随访能早期发现肌张力异常或姿势反射缺陷。
家长需重视孕期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铁、碘等营养素摄入。婴儿期避免过度包裹限制肢体活动,提供安全爬行环境。发现抬头不稳、握拳异常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建立儿童保健档案,按时完成发育筛查。保持环境安全,防止跌倒、烫伤等意外伤害。对于高危儿,建议在专业康复机构建立长期随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