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生于哪些人群

4.35万次浏览

侯勇 主任医师

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高龄老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存在骨质疏松高危因素者及有骨折病史的人群。

1、绝经后女性

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量快速流失是绝经后女性高发的主要原因。这类患者常伴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等症状,需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确诊。治疗需结合钙剂、维生素D补充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同时建议增加日照和负重运动。

2、高龄老人

70岁以上人群因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钙吸收障碍易发生骨折。典型表现为轻微外力下的椎体塌陷,可能伴随驼背畸形。除基础抗骨质疏松治疗外,需特别注意防跌倒措施,必要时采用椎体成形术等微创手术稳定骨折。

3、长期用激素者

连续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超过3个月者,药物会抑制成骨细胞功能。这类患者骨折风险较常人高数倍,可能出现多节段椎体压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激素用量,联合使用特立帕肽注射液等促骨形成药物。

4、骨质疏松高危者

包括低体重指数、吸烟酗酒、长期卧床等群体。骨微结构破坏使其椎体承重能力下降,轻微咳嗽都可能引发骨折。需通过FRAX量表评估风险,早期干预可选用雷洛昔芬片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5、既往骨折患者

曾有脆性骨折史者再发椎体骨折概率显著增高,可能与骨强度持续恶化有关。这类人群需严格随访骨密度,建议使用地舒单抗注射液等强效抗骨松药物,并佩戴脊柱护具减少二次损伤。

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需从青年期开始储备骨量,每日保证1000-1200毫克钙摄入及800-1000IU维生素D补充。建议进行快走、太极拳等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酗酒。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骨密度,已发生骨折者须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使用助行器防止跌倒,居家环境需移除地毯等绊倒隐患,浴室加装防滑垫和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