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瑾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整形外科
牙齿矫正后门牙有缝可通过重新调整矫治器、使用邻面去釉技术、佩戴保持器、进行树脂修复或瓷贴面修复等方式改善。门牙缝隙可能与矫正力度不足、牙齿移动异常、牙龈萎缩、牙周疾病或遗传因素有关。
若矫正后出现缝隙是因矫治器力度不当或牙齿未完全归位,需由正畸医生重新评估并调整矫治方案。可能需要更换托槽位置、调整弓丝力度或延长矫正周期。此方法适用于早期发现的轻度缝隙,通过力学引导使牙齿重新紧密排列。
对因牙齿形态过宽导致的缝隙,可采用邻面去釉技术轻微磨除相邻牙釉质,创造空间使牙齿靠拢。该操作需严格控制去釉量,单颗牙去釉量不超过0.5毫米,术后需涂氟防龋。适用于牙冠形态异常但牙根位置正常的病例。
矫正结束后未规范佩戴保持器可能导致牙齿移位出现缝隙。需立即恢复全天佩戴哈雷保持器或透明保持器,夜间配合舌侧固定保持丝。多数微小缝隙可通过3-6个月持续保持逐渐闭合,顽固性缝隙需结合其他干预措施。
对小于2毫米的缝隙,可采用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医生会匹配牙色树脂分层充填缝隙,光照固化后抛光。该方法创伤小且可逆,但可能存在染色或脱落风险,需避免啃咬硬物。适用于缝隙边缘牙体健康的情况。
较大缝隙或伴有牙体缺损时,可选择瓷贴面修复。需磨除少量唇面釉质,取模制作0.3-0.7毫米薄瓷贴面粘接覆盖。瓷贴面具有高美观性和耐用性,但成本较高且需维护牙周健康。适用于前牙美学区中重度缝隙的长期解决方案。
日常需使用牙线清洁缝隙区域防止食物嵌塞,避免用门牙撕咬硬物。选择含氟牙膏配合软毛牙刷轻柔刷牙,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和牙周检查。若缝隙伴随牙龈红肿、牙齿松动等症状,可能提示牙周疾病,需及时进行牙周治疗。矫正后定期复诊监测牙齿稳定性,多数缝隙通过早期干预可获得满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