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下肢凹陷性水肿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长时间站立、饮食过咸、缺乏运动等;病理性因素可能与心脏功能不全、肾脏疾病、肝脏疾病、静脉回流障碍、淋巴系统疾病等有关。
1、长时间站立:长时间保持站立姿势会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腿部积聚,引起水肿。改善方法包括定时活动双腿、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穿弹力袜等。
2、饮食过咸: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钠离子浓度升高,水分滞留,引发水肿。建议减少盐分摄入,多食用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帮助平衡体内电解质。
3、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使下肢肌肉力量减弱,影响静脉回流,导致水肿。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
4、心脏功能不全:心脏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在下肢积聚,引起水肿。心脏功能不全可能与高血压、冠心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治疗包括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20mg/次,每日1次、地高辛片0.125mg/次,每日1次等药物,必要时进行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置换术。
5、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可能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引发水肿。肾脏疾病可能与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量减少、泡沫尿等症状。治疗包括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片25mg/次,每日1次、螺内酯片20mg/次,每日1次等药物,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日常护理中,建议保持低盐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期监测体重和尿量。对于持续性或严重的水肿,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