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内科
尿胆原偏高可能由溶血性贫血、肝细胞损伤、胆道梗阻、便秘、剧烈运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溶血性贫血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血红蛋白分解后生成大量胆红素,经肠道细菌作用转化为尿胆原。患者可能出现黄疸、乏力、脾肿大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环孢素软胶囊、硫唑嘌呤片等药物抑制免疫反应。日常需避免感染、劳累等诱发因素。
病毒性肝炎、酒精肝等疾病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对尿胆原的摄取和转化能力下降。常伴随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症状。需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片等护肝药物,同时戒酒并保持低脂饮食。
胆结石、肿瘤等造成胆道阻塞时,胆红素无法排入肠道,尿胆原生成减少而血液中浓度升高,经肾脏排泄后表现为尿胆原偏高。可能出现陶土样便、皮肤瘙痒。需通过胆管支架置入术或胆囊切除术解除梗阻,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利胆。
粪便在肠道滞留时间延长,尿胆原被重吸收进入血液的量增加。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服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改善排便,必要时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
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一过性红细胞破坏增多,引起短暂性尿胆原升高。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休息后即可恢复,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
发现尿胆原持续偏高时应完善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瘦肉等。肝功能异常者需严格戒酒,胆道疾病患者应限制高胆固醇饮食。定期复查尿常规及相关指标,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