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乙型病毒性肝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肝脏损伤、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
抗病毒治疗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核心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核苷类似物。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降低肝脏炎症活动度,延缓肝纤维化进程。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指标,根据结果调整用药方案。长期规范用药可使部分患者实现病毒学应答甚至表面抗原转阴。
免疫调节治疗适用于免疫功能紊乱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胸腺肽肠溶片、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等。这类治疗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帮助清除病毒感染肝细胞。干扰素治疗可能引起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和甲状腺功能,疗程通常为6-12个月。
保肝治疗主要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片等药物,这些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稳定肝细胞膜等作用。保肝治疗能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指标,但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对于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患者,保肝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用药期间需避免饮酒和服用肝毒性药物。
中医将乙型病毒性肝炎归为"胁痛"、"黄疸"等范畴,常用茵栀黄颗粒、强肝胶囊、扶正化瘀胶囊等中成药。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功效,能改善临床症状。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需根据患者体质和证型选择合适方剂。可配合针灸、艾灸等外治法增强疗效,但须在正规中医机构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终末期肝病,包括肝移植术和门静脉分流术等。肝移植适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癌患者,术后需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门静脉分流术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手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及手术耐受性,术后要预防感染和排斥反应,定期复查确保移植肝存活。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等,限制高脂高糖食物。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肝脏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