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内科
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血常规是临床最基础的血液检验,主要用于评估感染、贫血、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系统异常。
红细胞计数反映血液携氧能力,数值降低可能提示贫血,与铁缺乏、慢性失血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有关。数值升高常见于脱水、高原居住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空腹状态更准确。若结果异常需结合铁代谢、维生素B12等进一步检查。
白细胞计数体现免疫防御功能,升高多见于细菌感染、炎症或白血病,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线暴露或药物副作用相关。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常提示急性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结核或病毒感染。检查前24小时应避免饮酒或剧烈运动。
血红蛋白浓度直接反映贫血程度,成年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可诊断为贫血。缺铁性贫血需补充硫酸亚铁片,巨幼细胞性贫血需使用叶酸片或维生素B12注射液。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需基因检测确诊。
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可能引发出血倾向,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化疗后。高于450×10⁹/L需警惕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异常结果需完善骨髓穿刺检查,必要时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50%-70%,急性细菌感染时比例显著升高,伴核左移现象。放射性损伤、氯霉素中毒等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降低者需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预防感染。检查前应停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3天。
血常规检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采血前保持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孕妇及儿童应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检查频率。长期贫血患者可适量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感染期需加强蛋白质摄入。若多项指标持续异常,应及时至血液科就诊完善骨髓检查、铁代谢检测等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