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科
针灸后需注意保持针孔清洁、避免受凉、禁止剧烈运动、观察身体反应及调整饮食结构。
针灸后皮肤会留下微小针孔,需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避免汗液或污水污染针孔。24小时内不宜洗澡或游泳,防止细菌感染。若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可用碘伏消毒后就医。
针灸后毛孔处于开放状态,需避免空调直吹或接触冷水。建议穿着宽松衣物覆盖施针部位,外出时注意防风。寒气入侵可能导致经络阻滞,引发酸胀不适。
施针后气血运行加速,立即运动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建议静卧休息1-2小时,避免提重物或高强度锻炼。瑜伽等舒缓活动也需延后至次日进行。
正常可能出现轻微酸胀感,若持续头晕、恶心或皮下淤血面积超过指甲大小应及时复诊。糖尿病患者需特别关注针孔愈合情况,防止感染。
治疗后2小时内禁食生冷辛辣,可饮用温姜水促进气血运行。避免酒精及海鲜等发物,多摄入小米粥、山药等健脾食物。体质虚弱者可适量服用黄芪精口服液辅助调理。
针灸后24小时内不宜进行桑拿或艾灸等热疗,不同体质人群反应存在差异。老年人施针后建议家属陪同观察,孕妇需提前告知医师调整穴位。治疗期间应记录每次针灸后的身体变化,复诊时向医生详细反馈。建立规律的针灸疗程需间隔2-3天,连续治疗期间保持作息规律。出现晕针现象应立即平卧并按压人中穴,同时联系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