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华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肛周脓肿可能由肛腺感染、肛裂继发感染、糖尿病控制不佳、克罗恩病以及外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切开引流术、中药坐浴、脓肿穿刺抽吸以及控制基础疾病等方式干预。
肛腺开口于肛隐窝,当粪便残渣或异物阻塞肛隐窝时,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并向周围扩散。患者常出现肛门跳痛、局部红肿发热等症状。早期可选用头孢克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控制感染,若形成脓腔则需手术切开引流。
慢性肛裂创面易受粪便污染,引发深部组织化脓性炎症。典型表现为排便剧痛伴肛门渗液,可能伴随低热。除使用甲硝唑抗厌氧菌治疗外,需同步处理肛裂病灶,可配合复方角菜酸酯栓促进创面愈合。
血糖长期超标会削弱免疫功能,肛门部轻微擦伤即可发展成脓肿。这类患者脓肿范围常较大,愈合缓慢。在脓液培养指导下选用敏感抗生素的同时,必须严格监测血糖,必要时调整降糖方案。
这种炎症性肠病可导致肛周反复发生特异性感染,形成复杂瘘管型脓肿。患者多伴有腹泻、腹痛等肠道症状。除常规抗感染外,需使用美沙拉嗪或免疫抑制剂控制原发病,严重者需行挂线手术治疗。
肛门部异物刺伤、手术创伤或长期坐硬物摩擦,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引发感染。表现为局限性硬结伴压痛,可能自行破溃流脓。清创后可用黄连解毒汤熏洗,合并发热者需口服左氧氟沙星治疗。
肛周脓肿患者应保持肛门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后外敷马应龙痔疮膏;饮食选择芹菜、红薯等粗纤维食物避免便秘;避免久坐硬凳,建议使用环形坐垫分散压力;急性期可蒲公英、金银花代茶饮辅助消炎;术后恢复期需定期换药并观察创面渗出情况,出现发热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