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是怎么回事

侯大为 主任医师

侯大为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新生儿外科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可能由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母体感染、药物影响、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封堵术、外科手术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部分房间隔缺损与家族遗传有关,父母携带相关基因可能增加胎儿患病风险。对于遗传性房间隔缺损,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必要时采取生育干预措施。

2、胚胎发育异常:胚胎期心脏发育过程中,房间隔未能完全闭合可能导致缺损。轻度缺损可能随着生长发育自行闭合,严重者需在儿童期进行介入封堵术或外科手术修复。

3、母体感染: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导致胎儿心脏发育异常。预防措施包括孕前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感染源,确诊后需定期产检,必要时终止妊娠。

4、药物影响:孕妇在妊娠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增加胎儿心脏畸形风险。建议孕妇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服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5、环境因素:孕妇接触放射线、化学毒物等环境污染物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改善生活环境,确诊后需根据缺损程度选择适当治疗时机和方式。

房间隔缺损患者应注意饮食均衡,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缺损变化和心脏功能,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