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异常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其表现因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孕期感染、药物暴露、母体疾病或环境因素等引起。常见症状包括心脏杂音、呼吸困难、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紫绀等。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制定。日常护理中,注意预防感染、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1、心脏杂音: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因心脏结构异常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心脏杂音。医生通过听诊可发现异常心音,结合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上,轻度杂音可定期随访,严重者需手术矫正。
2、呼吸困难:心脏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肺部充血或供血不足,引起呼吸困难。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症状。治疗包括吸氧、利尿剂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需手术干预。
3、喂养困难: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因心脏负担重,易出现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进食缓慢等。护理中需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
4、生长发育迟缓:心脏功能不全影响全身供血和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增长缓慢、身高落后等情况。治疗需改善心脏功能,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
5、紫绀: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因血液氧合不足,出现皮肤、黏膜青紫,称为紫绀。紫绀型心脏病患者需及时就医,通过手术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血氧饱和度。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饮食应选择低盐、低脂、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瘦肉、豆制品等,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运动方面,根据病情选择适度活动,如散步、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预防感染尤为重要,定期接种疫苗,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随访和遵医嘱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