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颈椎退行性病变是指颈椎结构随年龄增长或长期劳损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颈椎退行性病变可能由年龄增长、长期姿势不良、外伤、遗传因素、颈椎间盘退变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上肢麻木等症状。
1、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长,颈椎的椎间盘逐渐失去水分和弹性,导致椎间盘高度下降,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颈椎稳定性降低。日常可通过颈部热敷、按摩、适度运动等方式缓解症状,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保持同一姿势。
2、长期姿势不良: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或使用手机等不良姿势会增加颈椎负荷,加速颈椎退变。建议调整工作姿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桌椅,每隔一小时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颈部旋转、侧弯等。
3、外伤因素:颈椎受到外力撞击或扭伤可能导致椎间盘损伤、韧带拉伤,进而引发退行性病变。避免剧烈运动或高风险活动,受伤后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颈部固定或物理治疗。
4、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导致颈椎结构异常,如椎管狭窄、椎体畸形等,易发生退行性病变。定期进行颈椎检查,早期发现异常,通过颈部功能锻炼和理疗延缓病情进展。
5、颈椎间盘退变:椎间盘是颈椎的缓冲结构,退变后可能导致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症状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片200mg每日两次、甲钴胺片500μg每日三次,必要时进行颈椎牵引或手术治疗。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保持同一姿势,适度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如颈部旋转、侧弯等,有助于缓解颈椎压力。饮食上可增加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豆制品等,促进骨骼健康。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