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药物导致的耳聋通常不会直接遗传给后代。药物性耳聋属于获得性听力损伤,主要与个体暴露于耳毒性药物有关,而非基因缺陷所致。但部分人群因携带线粒体基因突变如A1555G,可能对氨基糖苷类等药物更敏感,这类遗传易感性可能增加后代患病风险。1、药物性耳聋机制: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顺铂等可损伤耳蜗毛细胞或听神经,导致不可逆听力下降。该损伤仅作用于个体,不改变生殖细胞DNA序列,故无直接遗传性。2、遗传易感性因素:约3%-5%药物性耳聋患者携带线粒体DNA突变,此类突变呈母系遗传。携带者即使接触少量耳毒性药物也可能发生严重听力损失,需通过基因检测筛查风险。3、孕期用药影响:妊娠期使用耳毒性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听觉发育,但属于宫内暴露而非遗传。需避免在妊娠前三个月使用奎宁、利福平等药物。4、家族风险评估:若家族中有多人出现药物性耳聋,建议进行线粒体基因检测。阳性者需终身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并告知直系亲属进行预防性筛查。5、儿童用药防护:儿童因代谢系统未成熟更易发生药物性耳聋。使用呋塞米、水杨酸盐等药物时需严格监测听力,避免与噪声暴露等危险因素叠加。日常需避免滥用耳毒性药物,使用前咨询医生评估风险。高危人群可补充维生素E、辅酶Q10等抗氧化剂保护耳蜗功能。出现耳鸣、眩晕等早期症状时立即停药并就医,必要时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改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