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月经干净后再次出血可能由排卵期出血、激素水平波动、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宫颈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干预。
1、排卵期出血:
两次月经中间出现的少量出血多与排卵相关。卵泡破裂时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导致出血,通常持续2-3天,出血量少于月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可减少发生概率。
2、激素失衡:
黄体功能不足或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无法稳定增生脱落。伴随月经周期紊乱或乳房胀痛,可通过地屈孕酮、黄体酮等药物调节内分泌。
3、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息肉,机械刺激引起不规则出血。可能伴随经期延长或同房后出血,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根治方式,较小息肉可尝试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控制。
4、子宫肌瘤:
肌壁间肌瘤压迫宫腔或黏膜下肌瘤突出时,易导致经间期点滴出血。伴随经量增多、贫血等症状,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适用于症状明显者,米非司酮可暂时缩小肌瘤体积。
5、宫颈病变:
慢性宫颈炎或宫颈上皮内瘤变会引起接触性出血,常表现为白带带血丝或妇科检查后出血。需通过HPV检测和阴道镜明确诊断,高频电刀锥切或冷冻治疗可消除病灶。
日常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食物,增加深绿色蔬菜补充铁质;经期后一周内减少仰卧起坐等腹部加压运动;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出血期间暂停盆浴。若出血持续超过5天或伴随严重腹痛头晕,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激素六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