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肺结核未规范治疗可能增加肺癌风险,两者关联与慢性炎症刺激、肺组织损伤修复异常有关。肺结核可通过抗结核治疗、手术切除病灶、定期随访等方式控制,肺癌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化疗或靶向治疗。长期肺结核炎症可能诱发基因突变,肺结核治愈后仍需关注肺部结节变化。
1、炎症刺激:
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持续慢性炎症,炎症细胞释放自由基和细胞因子可能损伤DNA。长期未控制的肺结核病灶周围可能出现异常增生,炎症微环境促进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结核治愈后遗留的纤维瘢痕区域需定期CT监测。
2、组织损伤:
肺结核空洞形成破坏正常肺支架结构,修复过程中基底细胞反复增殖可能发生癌变。肺结核合并肺不张区域更易发生肺泡上皮异型增生。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完成6-9个月规范抗结核治疗,避免遗留未愈病灶。
3、免疫抑制:
结核感染消耗机体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削弱肿瘤免疫监视作用。结核病患者烟草暴露会协同增加肺癌风险。建议结核病患者接种肺炎疫苗增强防御,戒烟避免多重致癌因素叠加。
4、基因突变:
结核菌分泌的ESAT-6蛋白可干扰p53肿瘤抑制基因功能,KRAS、EGFR等驱动基因突变率在结核病变区域升高。对于肺结核合并的肺部阴影,需通过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明确性质。
5、混合感染:
结核合并HPV或EB病毒感染时,病毒癌基因与炎症微环境共同促进癌变。结核治愈后持续存在的钙化灶一般不癌变,但实性结节需警惕。肺癌筛查推荐结核痊愈者每年低剂量CT检查。
肺结核患者应保证蛋白质与维生素A/C/E摄入,增强支气管黏膜修复能力。适当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避免接触二手烟与油烟。结核治愈后出现咯血、胸痛、消瘦等症状需立即就诊。合并慢阻肺或尘肺的结核患者更需加强肺癌监测,早期发现可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