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年人骨折更难治疗

王亮 副主任医师

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老年人骨折治疗难度增加与骨质疏松、愈合能力下降、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可通过钙剂补充、手术固定、康复训练等方式干预。年龄增长导致骨代谢减缓、肌肉萎缩、关节退化等生理变化,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病理因素共同影响恢复。

1、骨质疏松:

老年人骨密度降低使骨折端易碎裂,复位固定困难。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钙吸收减少有关,表现为轻微外力即可导致粉碎性骨折。日常需增加牛奶、豆腐等高钙食物摄入,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抗骨松药物。

2、愈合延迟:

成骨细胞活性减弱使愈合周期延长2-3倍。可能与微循环障碍、生长因子分泌不足相关,常伴随局部肿胀持久、骨痂形成缓慢。物理治疗如低频脉冲电磁场可刺激成骨,严重时需考虑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3、基础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干扰骨折修复。高血糖环境抑制胶原合成,血管病变影响血供,表现为伤口渗液、内固定物松动。需优先控制空腹血糖<7mmol/L,围手术期使用胰岛素泵调控。

4、手术风险:

麻醉耐受差增加术中并发症概率。心肺功能储备不足可能导致术后谵妄、肺炎,75岁以上患者全麻死亡率升高3倍。微创髓内钉固定相比钢板更安全,术前需进行心脏彩超评估。

5、康复障碍:

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阻碍功能恢复。长期卧床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需在术后24小时内开始踝泵训练。使用助行器期间建议补充乳清蛋白粉,每日进行坐位直腿抬高练习。

老年骨折患者需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每日摄入蛋白质1.2-1.5g/kg体重,维生素D3补充800IU以上。康复期进行水中步行训练可减轻关节负荷,使用弹力带渐进抗阻练习能改善肌力。监测骨代谢标志物β-CTX和PINP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居家环境需安装防滑垫和扶手。合并认知障碍者需家属辅助完成康复计划,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