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股骨干骨折的移位机制主要与肌肉牵拉力、暴力方向、骨折线形态、重力作用及软组织损伤程度等因素相关。
股骨干周围肌肉群收缩产生的牵拉力是导致骨折端移位的关键因素。股四头肌收缩使近端骨折段向前上方移位,腘绳肌群牵拉远端骨折段向后移位,内收肌群则造成骨折端内收成角。肌肉痉挛程度与移位幅度呈正相关,需早期制动减少动态移位风险。
直接暴力如撞击伤多导致横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端沿暴力方向整体移位;间接暴力如扭转力易产生螺旋形骨折,骨折远端常外旋移位。高能量创伤时复合暴力可造成多平面移位,合并严重软组织嵌顿。
横行骨折易发生重叠移位,斜行骨折多伴滑移分离,螺旋形骨折常出现旋转畸形。粉碎性骨折的骨块移位方向取决于暴力作用点和周围筋膜完整性,蝶形骨块多向内侧移位。
下肢重量使远端骨折段向下坠积,卧位时产生外旋畸形。未制动的骨折端可能因体位改变发生二次移位,特别是股骨中下段骨折易受膝关节屈曲影响出现成角畸形。
骨膜撕裂程度决定骨折端稳定性,完全性骨膜环断裂时移位显著。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开放性骨折,肌肉间隔压力变化可加重骨折端分离,需紧急处理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
股骨干骨折移位评估需结合影像学动态观察,早期采用骨牵引或外固定架维持对位。康复期通过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平衡肌力,逐步进行髋膝关节活动度练习,配合钙质与维生素D补充促进骨痂形成。移位超过1/3骨干直径或存在神经损伤时需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