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诊断需结合糖化血红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综合评估。
空腹8小时以上静脉血浆血糖≥7.0mmol/L是糖尿病核心诊断标准之一。正常空腹血糖应<6.1mmol/L,6.1-7.0mmol/L属于空腹血糖受损。测量时需避免应激、感染等干扰因素,需两次检测结果一致方可确诊。
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静脉血糖≥11.1mmol/L具有诊断意义。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应<7.8mmol/L,7.8-11.0mmol/L属于糖耐量异常。该指标能早期发现胰岛素分泌延迟人群。
HbA1c≥6.5%可作为辅助诊断标准,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该指标不受短期饮食影响,但贫血患者可能出现假性升高或降低,需结合其他检测综合判断。
随机静脉血糖≥11.1mmol/L伴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可确诊。妊娠期需采用更严格标准,空腹≥5.1mmol/L或餐后1小时≥10.0mmol/L即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需排除应激性高血糖、药物影响如糖皮质激素等继发因素。儿童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但更易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确诊后应进一步分型,1型糖尿病常伴胰岛自身抗体阳性。
建议确诊患者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采用低GI饮食如燕麦、藜麦等主食搭配绿叶蔬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定期筛查眼底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血糖控制目标需个体化调整,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更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