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痛风可通过控制饮食、药物治疗、碱化尿液、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痛风通常由高尿酸血症、遗传因素、肥胖、肾脏排泄减少、高嘌呤饮食等原因引起。
长期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是痛风发作的核心机制,可能与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有关。减少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摄入,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促进尿酸排泄。
SLC2A9等基因突变会导致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功能异常。这类患者需更严格限制酒精摄入,避免同时使用利尿剂等可能诱发痛风发作的药物。
内脏脂肪堆积会促进尿酸合成并抑制排泄,通常伴随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5%-10%可使血尿酸下降50-100μmol/L,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慢性肾病、铅中毒等因素可能导致尿酸排泄减少,这类患者常出现夜间突发性单关节红肿热痛。需检测血肌酐清除率,必要时使用苯溴马隆等促尿酸排泄药物。
关节剧痛发作期可选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对于反复发作或痛风石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关节镜清理术或尿酸氧化酶注射治疗。
建议采用低脂乳制品、樱桃等有助于降尿酸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关节损伤。当血尿酸持续高于540μmol/L或每年发作超过2次时,需在风湿免疫科医生指导下制定长期降尿酸方案,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与关节超声。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紊乱,预防痛风性关节炎进展为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