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指脑部小动脉闭塞导致的多个微小梗死灶,可能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等因素引起。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主要诱因,持续高压状态易导致脑小动脉玻璃样变和脂质沉积。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低盐饮食配合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压药物,收缩压建议控制在130mmHg以下。
糖尿病与高脂血症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血糖波动可引发血液黏稠度增高。通过口服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等药物调节代谢,同时需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年龄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会使穿支动脉管腔狭窄,血管弹性下降导致灌注不足。颈部血管超声可评估斑块情况,必要时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尼古丁可诱发血管痉挛。强制性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配合有氧运动改善微循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
心房颤动等疾病易形成心源性栓子,可能堵塞直径100-400μm的穿支动脉。持续性房颤患者需服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
患者应执行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每周3次30分钟快走或游泳可改善脑血流,睡眠时保持头部适度抬高。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或步态异常时需复查头颅MRI,长期服用叶酸和维生素B12可能延缓脑白质病变进展。合并糖尿病者需将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每年进行眼底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