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血管瘤可能因瘤体破裂导致出血,具体风险与瘤体类型、位置及外力刺激有关。
常见于婴幼儿皮肤表层,通常表现为红色斑块。多数毛细血管瘤生长缓慢且不易出血,但位于易摩擦部位如颈部、腋下可能因外力破损引发表浅渗血。日常需避免抓挠,出血时压迫止血即可。
多发生于皮下或内脏器官,由扩张的静脉窦构成。瘤体质地柔软,受撞击或自发破裂时可出现明显出血,可能伴随局部肿胀、疼痛。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可能导致腹腔内出血,需紧急就医处理。
属于动静脉畸形,瘤体包含异常增生的动脉和静脉。此类血管瘤血流丰富,轻微外伤即可引发喷射状出血,严重时需通过介入栓塞术或手术切除控制出血。
血管瘤出血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症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阿司匹林有关,通常表现为反复皮下瘀斑或黏膜出血。需排查血液系统疾病并调整用药方案。
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如咽喉、肠道出血可能引发窒息或失血性休克。若出血伴随呼吸困难、呕血或便血,需立即进行内镜下止血或血管造影介入治疗。
血管瘤患者应定期复查瘤体变化,避免剧烈运动或外伤。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柑橘、猕猴桃和铁红肉、菠菜以促进血管修复,出血风险较高者可进行低强度运动散步、瑜伽。皮肤血管瘤出血时采用无菌纱布按压5-10分钟,内脏血管瘤出血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