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调节、运动干预、血糖监测、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等方式实现。高血糖通常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饮食不当、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是管理血糖的基础,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每日膳食纤维摄入应达到25-30克,可通过食用豆类、绿叶蔬菜实现。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避免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
规律有氧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抗阻训练每周2-3次可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推荐深蹲、俯卧撑等动作。运动前后需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自我血糖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典型监测点为空腹、餐后2小时和睡前。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提供连续血糖数据,帮助发现不易察觉的高低血糖波动。监测结果应记录并定期与医生讨论。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通过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血糖。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可促进尿糖排泄,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能延缓胃排空。药物治疗需个体化选择,注意可能的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提供背景胰岛素需求。餐时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升高。胰岛素治疗方案需根据血糖模式调整,注射技术影响疗效。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血糖稳定。戒烟限酒可减少并发症风险,定期进行眼底、肾功能等并发症筛查。心理调节同样重要,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血糖控制目标需个体化,老年人应避免过于严格的控糖导致低血糖。长期坚持综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