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艾滋病早期症状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早期诊断和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早期症状通常出现在感染后2-4周。常见表现包括持续低热、全身淋巴结肿大、咽痛、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类似流感症状,这些症状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1-2周后可自行缓解。此时病毒载量较高但抗体尚未产生,属于急性感染期。
进入无症状期后,患者可能数年无明显不适,但病毒持续破坏免疫系统。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至200个/μL以下时进入艾滋病期,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CD4细胞数量逐渐恢复,患者寿命接近正常人水平。
抗病毒治疗需终身坚持,常用方案包含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CD4细胞计数,评估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避免生食、减少感染风险。心理支持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样重要,可通过专业心理咨询缓解焦虑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