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怀孕后子宫内膜厚度通常在8-15毫米之间,具体数值受妊娠阶段、激素水平、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孕4周前子宫内膜厚度约8-12毫米,此时受精卵刚完成着床。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活跃,血供增加形成蜕膜化改变,超声下可见典型“三线征”。若厚度不足7毫米可能影响胚胎营养供给。
孕12周后子宫内膜逐渐融合为胎盘组织,厚度可达12-15毫米。绒毛膜与蜕膜紧密结合形成功能层,过薄可能提示胎盘发育异常,需监测胎儿生长情况。
孕酮和雌激素协同促进子宫内膜增厚。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分泌期转化延迟,厚度低于8毫米时需补充黄体酮制剂,如地屈孕酮或黄体酮胶囊。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伴有内膜偏薄,既往宫腔操作史者内膜基底层受损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孕前建议通过阴道超声监测内膜容受性。
厚度超过20毫米需排查内膜息肉或增生病变,伴有不规则出血时应行病理检查。复发性流产患者建议在黄体中期评估内膜血流信号。
孕期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内膜健康,每日摄入30克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补充维生素E和叶酸。避免剧烈运动及腹部压迫,穿着宽松棉质内裤减少摩擦。定期产检时通过超声监测内膜变化,出现异常出血或腹痛需及时就医。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侧卧位可改善子宫血供,午间可适当垫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