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可能由早产、遗传因素、母体感染、缺氧环境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干预、导管封堵术、外科手术等方式治疗。
早产儿因动脉导管发育不成熟,闭合机制未完全形成,导致导管持续开放。这类患儿需密切监测心功能,部分病例可通过前列腺素抑制剂促进导管闭合,严重者需考虑介入治疗。
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患儿常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可能与结缔组织发育缺陷有关。此类患儿需进行基因检测,治疗上优先选择创伤较小的经皮导管封堵术。
妊娠期风疹病毒感染可干扰胎儿心血管发育,增加导管未闭风险。患儿除需治疗心脏问题外,还应排查其他先天畸形,轻度病例可通过吲哚美辛等药物尝试闭合。
高原地区或宫内窘迫导致的血氧不足会抑制导管收缩机制。这类患儿在改善供氧后,部分导管可自然闭合,持续未闭者需在6个月龄后评估手术必要性。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常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作为代偿通道,表现为气促、喂养困难等症状。治疗需根据整体心脏畸形情况制定方案,可能需分期手术处理。
日常护理需保持环境温度稳定避免受凉,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减轻心脏负担。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及血氧饱和度,避免剧烈哭闹增加心脏负荷。6月龄内每2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观察导管变化情况。哺乳期母亲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若出现呼吸急促、多汗、吃奶中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