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内科
甲型流感患者体温38.7℃持续整晚需警惕并发症风险。发热程度与持续时间主要与病毒载量、免疫反应强度、基础疾病、年龄因素及治疗干预时机有关。
甲型流感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会刺激免疫系统释放致热原,导致体温持续升高。病毒载量越高,发热持续时间可能越长。早期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增殖。
机体对抗病毒感染时会产生白细胞介素等炎性因子,这些物质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发发热。儿童和青壮年免疫反应较强,可能出现更高热峰和更持久发热。
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发热反应。这类人群易并发肺炎、心肌炎等,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指标。
婴幼儿中枢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这两类人群持续高热易出现热性惊厥或脱水。建议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辅助退热。
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效果最佳。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发热持续时间延长,增加继发细菌感染风险。血常规检查可帮助鉴别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甲流发热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选择米汤、藕粉等易消化食物。体温超过38.5℃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需避免多种退热药混用。恢复期建议进行呼吸操训练,每天30分钟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有助于心肺功能恢复。居家隔离期间需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若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