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荨麻疹夜间发作时可通过冷敷、外用药物、口服抗组胺药、避免搔抓、调节环境湿度等方式快速止痒。荨麻疹瘙痒主要由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血管扩张引起。
用毛巾包裹冰块或冷水浸湿纱布敷于瘙痒部位,低温可收缩毛细血管,减少组胺释放。每次冷敷不超过1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避免直接接触冰块导致冻伤,皮肤破损处禁用。
炉甘石洗剂通过氧化锌成分形成保护膜,减轻皮肤刺激;薄荷脑软膏通过清凉感暂时麻痹神经末梢;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使用前需清洁皮肤,避开眼周及黏膜。
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能阻断H1受体,降低血管通透性。较第一代药物嗜睡副作用更轻,适合夜间服用。需注意部分药物与葡萄柚汁存在相互作用。
搔抓会刺激肥大细胞释放更多组胺,形成"越抓越痒"恶性循环。可佩戴棉质手套或修剪指甲,通过拍打、按压替代抓挠。合并皮肤划痕症者需特别注意。
保持卧室温度18-22℃,湿度50%-60%,使用纯棉透气寝具。尘螨过敏者需每周用60℃热水清洗床品,避免使用羽毛枕头。空气净化器可减少悬浮过敏原。
夜间荨麻疹发作期间应穿着宽松纯棉衣物,避免热水浴及辛辣食物刺激。记录每日饮食和接触物有助于识别过敏原,慢性荨麻疹患者建议进行血清IgE检测。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钙剂可能辅助减轻血管通透性,但需与药物间隔2小时服用。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免疫平衡,减少发作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