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遗传病,可通过青霉胺、曲恩汀、锌制剂等药物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主要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导致铜在肝脏、大脑等器官异常沉积。
青霉胺是肝豆状核变性的首选驱铜药物,能与体内游离铜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该药物需长期服用,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尿铜和血铜水平,可能出现皮疹、关节痛等不良反应。
曲恩汀适用于对青霉胺不耐受的患者,同样具有强力驱铜作用。该药物通过螯合体内铜离子促进排泄,需配合低铜饮食使用,治疗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及血细胞计数。
锌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肠道铜吸收发挥作用,常用葡萄糖酸锌、硫酸锌等。锌剂适合维持治疗阶段使用,副作用较小,但需与驱铜药物间隔2小时服用以避免相互影响。
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可能与近亲婚配、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角膜K-F环、神经系统症状等。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铜排泄障碍可能与肝脏铜转运蛋白功能缺失有关,通常伴随肝硬化、震颤、构音障碍等症状。患者需终身控制铜摄入,避免动物肝脏、坚果等高铜食物。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需严格遵循低铜饮食原则,每日铜摄入控制在1毫克以下,避免食用贝壳类、巧克力、蘑菇等高铜食品。建议选择精白米面、大部分蔬菜水果等低铜食材,烹饪避免使用铜制厨具。规律进行步行、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维持神经肌肉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清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等指标,每半年进行肝脏超声和神经系统评估。家庭成员应进行基因筛查,育龄期患者需进行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