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乳房囊肿是否需要干预取决于囊肿性质与症状表现,常见情况包括生理性囊肿、乳腺增生性囊肿、炎症性囊肿、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纤维腺瘤等。
月经周期激素波动可能导致乳腺导管扩张形成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晰、活动度好的圆形肿块。这类囊肿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建议每3-6个月超声复查观察变化,日常减少咖啡因摄入可缓解胀痛感。
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乳腺组织过度增生可形成多发性囊肿,可能伴随月经前乳房胀痛。可通过疏肝理气类中成药调节,超声引导下抽吸术适用于直径超过3厘米的囊肿。
哺乳期乳腺导管阻塞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肿,表现为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反应。需进行抗生素治疗,已化脓者需穿刺引流,同时配合局部热敷促进炎症吸收。
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能伴发血性溢液,存在约5%-10%恶变风险。建议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术后需定期乳腺钼靶随访。
青年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质地硬韧如橡皮,生长缓慢但可能压迫正常腺体。直径小于2厘米可观察,短期内迅速增大或伴有钙化需手术切除。
发现乳房囊肿后应记录月经周期中肿块变化规律,避免穿戴过紧内衣减少机械刺激。建议每日进行乳房自检,重点观察肿块大小、质地、活动度的改变,同时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酒精摄入。40岁以上女性每年需进行乳腺超声联合钼靶检查,出现乳头凹陷、皮肤橘皮样改变等预警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