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痛风夜间疼痛加剧可能与尿酸结晶沉积、局部温度变化、体位压迫、炎症因子昼夜节律及夜间水分摄入减少等因素有关。缓解措施包括药物镇痛、局部冷敷、抬高患肢、调整睡眠环境及规律监测尿酸。
夜间人体代谢减缓,血尿酸浓度相对升高,尿酸盐更易在关节腔沉积并刺激滑膜。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慢性期需长期服用别嘌醇等降尿酸药物。
睡眠时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减少,关节温度下降促使尿酸盐溶解度降低。睡前可用40℃以下温水泡脚促进循环,避免使用电热毯直接加热疼痛关节。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加重关节压力,尤其大脚趾等负重关节。建议侧卧时在两膝间放置软枕,仰卧时用垫子抬高患肢15-20厘米。
夜间皮质醇水平自然降低,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活性增强。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生物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镇痛药服用时间。
睡眠中无法及时补水导致血液浓缩,尿酸排泄减少。睡前2小时分次饮用300毫升温水,避免含糖饮料和酒精。
痛风患者日常需控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肉汤的摄入,每日饮水应达2000毫升以上。适度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关节受凉和剧烈跑跳。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目标值建议维持在300微摩尔每升以下。发作期间可穿戴宽松鞋袜,夜间使用护具减少关节摩擦。长期管理需结合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预防骨质侵蚀和痛风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