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宝宝放屁很臭且不排便可能由饮食结构不合理、肠道菌群失衡、水分摄入不足、胃肠功能紊乱、先天性巨结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增加水分摄入、腹部按摩、就医检查等方式改善。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若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如过量奶粉、肉类辅食,或辅食添加过早过杂,未消化的蛋白质在肠道发酵会产生大量硫化氢气体,导致屁味浓臭。建议母乳喂养儿母亲减少辛辣刺激食物,配方奶喂养儿选择适度水解蛋白奶粉,已添加辅食的宝宝需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的原则。
长期使用抗生素、奶粉冲调过浓或喂养器具消毒过度,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产气荚膜梭菌等有害菌过度繁殖。表现为排气恶臭伴腹胀,可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同时避免过度清洁奶瓶。
母乳或配方奶摄入量不足、环境干燥未及时补水时,肠道内容物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干硬难以排出。6个月以内母乳喂养儿无需额外喂水,但需确保每日哺乳8-12次;人工喂养儿两餐间可喂5-10毫升温水,已添加辅食的宝宝每日需额外补充50-100毫升水。
腹部受凉、喂养时间不规律或食物过敏可能引发肠蠕动异常,表现为排气增多伴便秘。可用掌心顺时针按摩婴儿脐周3-5分钟/次,每日2-3次;过敏体质宝宝需排查牛奶蛋白、鸡蛋等易致敏食物,必要时更换深度水解配方奶粉。
若新生儿期即出现排便延迟、腹胀如鼓,需警惕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的先天性巨结肠。特征表现为肛门指检时有爆破样排气排便,确诊需通过钡剂灌肠造影或直肠活检,轻度病例可通过扩肛治疗改善,严重者需行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
日常需记录宝宝排便频率与性状,母乳喂养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适量增加燕麦、火龙果等膳食纤维摄入。人工喂养儿需按标准比例冲调奶粉,避免过浓。可让宝宝多进行蹬腿运动促进肠蠕动,若超过3天未排便或出现呕吐、血便、拒食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肠梗阻等急症。6个月以上宝宝可适当添加西梅泥、梨泥等促排便辅食,但需注意首次添加需观察是否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