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走路脚底板疼可能由足底筋膜炎、扁平足、跟骨骨刺、过度运动、鞋子不合适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更换鞋子、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因反复牵拉或过度使用引发的无菌性炎症,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明显,活动后减轻但久站或行走后加重。发病与长期跑步、体重超标、足弓异常有关。急性期需减少负重活动,冰敷疼痛部位,慢性期可进行足底筋膜拉伸训练。
扁平足患者足弓塌陷导致足底压力分布异常,步行时足底肌肉和韧带持续紧张引发疼痛。先天性扁平足多与遗传相关,获得性扁平足可能由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导致。建议使用足弓支撑鞋垫,加强胫骨后肌锻炼,严重畸形需考虑距下关节制动术。
跟骨下缘骨质增生会刺激周围软组织,在行走时产生针刺样疼痛。骨刺形成与足底筋膜长期牵拉、跟骨受力不均有关。超声冲击波治疗可缓解症状,顽固性疼痛可能需要手术切除骨赘。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减轻足跟负荷。
突然增加运动量或长时间行走会导致足底肌肉疲劳性损伤,常见于徒步旅行、马拉松训练后。肌肉内乳酸堆积和微细纤维撕裂引发钝痛。建议遵循10%增量原则逐步提升运动强度,运动后采用滚轮放松足底筋膜。
鞋底过硬、鞋跟过高或鞋头过窄的鞋子会改变正常步态,增加足底局部压强。女性穿高跟鞋时前足压力可达体重3倍,易引发跖痛症。选择鞋跟低于3厘米、前掌有缓冲垫的鞋子,避免连续穿着同一双鞋超过8小时。
日常建议进行足底筋膜放松训练:坐位用网球在足底滚动按摩,每天3组每组2分钟;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含硫氨基酸的鸡蛋促进结缔组织修复;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可维持体能而不加重足部负担。持续疼痛超过两周或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应及时就医排除应力性骨折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