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积液怎么自己排出

李延忠 主任医师

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耳朵积液可通过改变体位、热敷、吞咽动作、捏鼻鼓气、咀嚼口香糖等方式促进排出。耳朵积液通常由感冒、鼻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炎、气压伤等原因引起。

1、改变体位:

侧卧使患耳朝下,利用重力作用帮助积液流出。该方法适用于积液量较少的情况,可配合轻轻晃动头部。注意动作需缓慢,避免突然起身导致头晕。积液若为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

2、热敷:

用40℃左右温热毛巾敷于耳周,每次15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咽鼓管水肿,有助于稀化积液。避免温度过高烫伤皮肤。合并发热或耳部皮肤破损时禁用此法。

3、吞咽动作:

频繁做吞咽动作可激活咽鼓管开放,促进中耳腔与鼻咽部压力平衡。喝水时小口慢咽效果更佳。婴幼儿可喂食母乳或奶粉诱导吞咽。该方法对气压性中耳炎效果显著,但对细菌性中耳炎作用有限。

4、捏鼻鼓气:

捏住鼻孔闭口轻轻鼓气,感觉耳内"噗"声即停止。该动作能被动开放咽鼓管,促使积液经鼻咽部引流。操作时力度需轻柔,每日不超过3次。感冒鼻塞严重或存在鼓膜穿孔者禁止尝试。

5、咀嚼口香糖:

通过下颌运动带动咽鼓管肌肉收缩,促进积液排出。选择无糖口香糖避免刺激胃酸分泌。儿童需在监护下进行防止误吞。此法对分泌性中耳炎初期有效,若72小时无改善需耳鼻喉科检查。

日常需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饮食宜清淡,减少奶制品摄入以防分泌物粘稠。游泳时佩戴耳塞,乘飞机可咀嚼糖果缓解气压变化。若出现耳痛加剧、听力下降或持续发热,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儿童反复发作需排查腺样体肥大等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