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华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肠套叠的哭闹症状并非仅夜间出现,可能由肠蠕动异常、肠道感染、肠道息肉、肠道解剖异常、饮食刺激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便等症状。
婴幼儿肠道发育不完善时,肠蠕动节律紊乱可能导致肠管嵌套。这种生理性因素引发的疼痛多为间歇性,白天活动或进食后更易诱发哭闹。可通过腹部按摩、调整喂养姿势缓解,若持续6小时以上需就医排除梗阻。
轮状病毒等肠道感染会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增加套叠风险。此类病理性因素导致的腹痛多伴随发热、腹泻,全天均可发作。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严重时需空气灌肠复位。
麦克尔憩室等肠道结构异常可成为肠套叠导点。此类器质性病变引发的疼痛具有持续性,夜间平卧时肠管位置变化可能加重症状。确诊需通过腹部超声或CT检查,多数需手术切除病灶。
过早添加辅食或食物过敏可能引发肠道痉挛。这类诱因导致的哭闹多集中在进食后2-3小时,与昼夜时段无必然关联。建议暂停可疑过敏原,过渡期选择低敏米粉等易消化食物。
肠旋转不良等先天畸形会使肠管固定不牢。此类患儿哭闹具有体位依赖性,翻身或爬行时可能突发剧痛。需通过钡剂造影明确诊断,多数需进行Ladd手术矫正。
肠套叠患儿日常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豆类、粗纤维等产气食物。哺乳期母亲应减少摄入奶制品及海鲜。恢复期可进行被动蹬腿运动促进肠蠕动,每次喂养后竖抱拍嗝15分钟。注意记录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就诊时携带24小时饮食记录。出现血便、腹胀或嗜睡等危象时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