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影响视力的疾病主要包括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这些疾病按危害程度从轻到重排列,涉及屈光调节异常、晶状体混浊、眼压异常、微血管病变及视网膜退行性改变等多种病理机制。
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属于最常见的视力障碍类型。由于眼球前后径异常或角膜曲率改变,导致光线无法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患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眼疲劳等症状,可通过验光配镜或角膜屈光手术矫正。长期未矫正可能加重视疲劳,但一般不会直接造成不可逆性视力损害。
白内障是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的透明度下降,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常见,可能与紫外线暴露、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早期可通过调整照明改善视功能,成熟期需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若未及时治疗可能继发青光眼等并发症。
青光眼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点,多与病理性眼压升高相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常无症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突发眼痛头痛。治疗需采用降眼压药物如前列腺素衍生物、β受体阻滞剂,严重者需进行小梁切除术。该病造成的视力损害具有不可逆性。
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两个阶段。早期表现为微动脉瘤和出血,晚期可能出现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是关键,中晚期需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割手术。这是工作年龄段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
黄斑区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主要表现为中心视力丧失。可能与遗传、吸烟和光损伤有关。干型以补充抗氧化剂为主,湿型需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该病已成为老年人不可逆性盲的首要病因,早期干预可延缓进展。
保护视力需建立健康用眼习惯,包括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证充足光照、每20分钟远眺20秒。饮食上多摄入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的深色蔬菜,适量补充维生素A、C、E及锌等微量元素。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需每半年筛查视网膜病变。出现突发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多数眼病早期干预可获得较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