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颅咽管瘤的治疗现状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和药物治疗,具体方案取决于肿瘤大小、位置及患者年龄等因素。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显微外科手术、内镜手术、放射治疗、激素替代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
开颅显微手术是颅咽管瘤的一线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大型或复杂位置的肿瘤。手术目标是全切除肿瘤,但需平衡功能保护,下丘脑和视神经损伤是常见风险。术后可能出现尿崩症、垂体功能低下等并发症,需长期监测激素水平。
经鼻蝶内镜手术适用于鞍内型和部分鞍上型肿瘤,创伤小且恢复快。内镜可提供全景视野,但对术者技术要求高。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约5%-15%,常需人工材料修补。该方式对儿童患者更具优势,可减少颅骨发育影响。
立体定向放疗用于术后残留或复发肿瘤,常用伽玛刀和质子治疗。儿童患者需谨慎使用,可能影响认知发育和垂体功能。放疗后5年控制率可达60%-80%,但可能迟发放射性脑坏死。部分囊性肿瘤可采用囊内放射性核素治疗。
90%患者术后需终身激素替代,包括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儿童需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成人需监测骨密度和心血管风险。抗利尿激素缺乏导致的尿崩症可用去氨加压素控制,需根据尿量和血钠调整剂量。
BRAF抑制剂如维莫非尼对BRAF V600E突变型肿瘤有效,客观缓解率超过90%。干扰素-α可抑制囊液分泌,减小肿瘤体积。MAPK通路抑制剂和免疫治疗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可能改变复发/难治性肿瘤的治疗格局。
颅咽管瘤患者需定期复查MRI和激素水平,建议每3-6个月随访一次。饮食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钙质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但需预防骨质疏松。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可进行记忆训练,儿童患者需关注心理发育。出现头痛、视力变化或异常口渴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