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杉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中医科
酒窝征通常由皮肤凹陷、肌肉牵拉、脂肪分布不均、先天发育异常或术后瘢痕粘连等因素形成。
面部皮肤真皮层与皮下组织粘连可形成局部凹陷,常见于颧骨、下颌等部位。先天性酒窝多因笑肌末端纤维直接附着于真皮层,肌肉收缩时牵拉皮肤形成动态凹陷。后天性凹陷可能与皮肤弹性纤维断裂有关。
面部表情肌异常附着是主要诱因,笑肌、颧大肌等肌肉纤维异常延伸至真皮层,肌肉收缩时产生机械性牵拉。部分人群存在双侧面肌不对称附着,导致单侧酒窝更明显。
面部皮下脂肪层局部缺损或分布异常可造成视觉凹陷,常见于消瘦人群或脂肪代谢障碍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颊脂垫萎缩可能使原有酒窝更加显著。
胚胎期面部中胚层发育异常可能导致肌肉-皮肤连接结构变异,约10%-20%人群存在先天性酒窝遗传倾向,多呈现为双侧对称性凹陷。
面部创伤或整形手术后,真皮层与深层组织发生纤维性粘连可能形成固定性凹陷。瘢痕挛缩导致的酒窝征常伴有皮肤质地改变,需与生理性酒窝鉴别。
酒窝征作为面部特征无需特殊处理,日常应注意避免过度揉搓凹陷部位以防刺激皮肤。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面部脂肪正常分布,适量补充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面部清洁时建议使用温和洁面产品,避免酒精类护肤品接触凹陷区域。若酒窝伴随红肿疼痛或突然出现,需排查皮肤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