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再生障碍性贫血后期可能发展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出血倾向、贫血加重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情进展主要与造血干细胞损伤、免疫异常、骨髓微环境破坏、遗传因素及长期输血并发症有关。
疾病晚期骨髓造血功能几近丧失,全血细胞减少加剧。外周血象显示血红蛋白低于60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⁹/L,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此时需依赖定期输血维持生命,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唯一根治手段。
粒细胞缺乏导致免疫防御崩溃,易发生败血症、侵袭性真菌感染等机会性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曲霉菌等,发热成为主要临床表现,需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
血小板极度减少引发自发性出血,表现为皮肤瘀斑、鼻衄、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轻微外伤即可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需输注血小板悬液维持止血功能,部分患者需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至30g/L以下时,出现心功能不全、组织缺氧等表现。心脏代偿性扩大可能发展为贫血性心脏病,活动耐量显著下降,静息状态下即有心悸气促症状,需高频红细胞输注配合去铁治疗。
长期输血导致铁过载沉积在心脏、肝脏、内分泌器官,引发继发性血色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糖尿病、心肌病等,需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并使用铁螯合剂。部分患者可合并克隆性造血异常,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
晚期患者需保持洁净饮食避免感染,使用软毛牙刷预防牙龈出血。建议每日监测体温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居住环境应定期消毒,接触人群需接种灭活疫苗。营养支持以高铁高蛋白食物为主,但需与去铁治疗相配合。心理疏导对改善治疗依从性至关重要,建议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