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溶血性贫血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输血支持治疗、脾切除术、病因治疗等方式改善。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效果主要与病因类型、贫血严重程度、并发症控制等因素相关。
泼尼松、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线用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异常抗体产生缓解溶血。初始治疗需足量给药,血红蛋白稳定后逐渐减量,疗程通常持续数月。治疗期间需监测血糖、血压及感染迹象。
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等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无效或依赖病例。这类药物通过靶向抑制B淋巴细胞功能,减少自身抗体生成。使用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警惕骨髓抑制和机会性感染风险。
严重贫血患者需输注洗涤红细胞纠正缺氧状态,输血前需进行严格的交叉配血。对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特殊类型,需采用过滤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品。输血频率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和临床症状动态调整。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脾脏破坏红细胞为主的病例,脾切除可显著减少溶血发作。手术需评估患者年龄、并发症及疫苗接种情况,术后需预防血栓和暴发性感染。部分患者可选择部分脾动脉栓塞等微创替代方案。
药物诱发性溶血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G6PD缺乏症需避免氧化剂接触,感染相关溶血应控制原发感染。对于冷凝集素病患者需注意保暖,继发于淋巴瘤的病例需针对肿瘤进行化疗或放疗。
溶血性贫血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叶酸、维生素B12的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摄入。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溶血危象,注意观察尿色变化和乏力程度。寒冷季节做好保暖措施,预防呼吸道感染。所有治疗均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等指标评估疗效。出现发热、黄疸加重或意识改变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