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儿抽动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围产期异常及环境毒素暴露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家庭支持及环境调整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

约30%-40%的抽动症患儿存在家族史,与多巴胺受体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等遗传变异相关。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10-20倍,但具体遗传模式尚未完全明确。对于有家族史的儿童,建议早期关注行为异常表现。

2、神经递质失衡:

基底神经节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是核心机制,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抑制不足导致运动皮层过度兴奋。脑影像学显示患儿尾状核体积减小,前额叶-纹状体环路功能连接异常。这类病例可能需要神经调节药物干预。

3、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压力、家庭冲突或校园欺凌等应激事件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约60%患儿共患焦虑或强迫障碍,心理创伤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神经可塑性。认知行为疗法对这类诱因效果显著。

4、围产期异常:

孕期感染、缺氧窒息、低出生体重等围产期并发症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研究显示早产儿抽动症发生率是足月儿的2.3倍,与基底神经节发育受损有关。这类患儿需加强发育监测。

5、环境毒素暴露:

孕期接触香烟、酒精或有机磷农药可能干扰胎儿神经发育。血铅水平升高与抽动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重金属可破坏血脑屏障功能。减少环境污染物接触是重要预防措施。

日常需保证患儿规律作息与均衡营养,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摄入。避免过度屏幕暴露,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游泳、跳绳等。建立稳定的家庭支持系统,采用正向行为强化法,避免过度关注抽动行为。症状持续加重或影响社会功能时,应及时到儿童神经内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