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呼吸内科
支原体肺炎感染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乏力等症状,可通过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支原体肺炎通常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症状发展分为早期干咳、进展期持续发热、严重期呼吸困难三个阶段。
早期以阵发性干咳为主,夜间加重,约50%患者伴随白色黏痰。咳嗽可能持续3周以上,与支原体刺激呼吸道黏膜有关。轻症患者可通过多饮水、雾化吸入缓解,若咳嗽影响睡眠需就医评估。
中低度发热多见37.5-39℃,持续5-7天,儿童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发热与支原体释放的致热原有关,物理降温无效或体温超过38.5℃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
30%患者出现胸骨后隐痛,咳嗽时加重,提示病变累及胸膜。胸痛通常伴随呼吸频率增快,需通过胸片鉴别是否合并胸腔积液,剧烈胸痛需警惕气胸等并发症。
病原体毒素吸收可引起搏动性头痛,儿童更易出现。头痛多位于前额或双侧太阳穴,与发热程度不匹配时,需排除支原体脑炎可能,必要时进行腰椎穿刺检查。
约25%患者出现多形性红斑或荨麻疹,属于免疫复合物反应。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通常不伴瘙痒,严重者可能发展为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需立即停药并住院治疗。
支原体肺炎恢复期建议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选择鸡蛋羹、百合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每日开窗通风3次。康复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儿童患者需监测肺功能恢复情况。出现咯血、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需急诊处理。